2.1.4.1 酸洗
金屬零件表面的銹蝕產(chǎn)物即氧化膜同樣影響電鍍,必須除凈,除氧化膜應(yīng)根據(jù)金屬的性質(zhì)、表面狀況,以及要求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,如酸洗、電化學(xué)酸洗等。表面有油污的零件應(yīng)先除油,再除氧化膜。
氫能把高價鐵還原成低價鐵,有利于氧化物的溶解。氫的析出還能把難溶的黑皮剝落下來,加速氧化物的去除,但氫的析出又會造成零件的過腐蝕和滲氫。為了去除此缺陷,可在酸洗液內(nèi)加入緩蝕劑,對氧化皮的溶解影響很小,但能減少氫的析出,從而減少滲氫的現(xiàn)象。 酸洗中適用于硫酸溶液的緩蝕劑有二鄰甲苯硫脲、磺化煤焦油等。用于鹽酸的有六亞甲基四胺即烏洛托品、H促進劑、苯胺和六亞甲基四胺的縮合物等,用量在I~3g/L,也有多到10g/L,但過高并無顯著效果。
酸的濃度與溫度對腐蝕速度有影響。在硫酸中酸洗時,隨著濃度升高,酸洗速度加快,當(dāng)硫酸達到濃度25%時速度最快,濃度再高,酸洗速度又下降。所以采用硫酸濃度一般為2 0%以下。用鹽酸酸洗,濃度增高,速度加快,但酸對基體的浸蝕也同樣加快,操作時應(yīng)注意。溫度對酸洗也有很大影響:溫度升高,酸洗速度顯著加快,但為了防止基體過腐蝕、減少酸霧逸出和不降低緩蝕劑作用,酸洗溫度低于8 0℃為宜。
采用電化學(xué)酸洗的方法去除鋼鐵零件表面的氧化膜效果很好。一般來說,鹽酸的濃度越大,溫度越高,電流密度越大,則酸洗速度越快。鋼鐵零件在電化學(xué)酸洗后,表面呈銀灰色。
鍍前的除油酸洗,一般分兩步進行,對基體零件表面油污與銹斑較少的鋼鐵制品,可以采用除油除銹一步法,兩道工序一步完成。
硫酸和鹽酸是常用的黑色金屬酸洗劑,主要去除氧化膜。平平加或0P乳化劑,都是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,乳化作用較好。酸與基體反應(yīng)產(chǎn)生氫氣時,乳化劑的存在有較好的除油作用。為防止過腐蝕,要加入適量緩蝕劑,常用的有硫脲或六亞甲基四胺。
本文由秀博機電提供,轉(zhuǎn)載請注明出處,更多資料可以瀏覽秀博官方網(wǎng)站:http://www.flvte.com